上海 [切换城市] 上海招聘上海销售人员招聘上海渠道/分销专员招聘

区域销售主管

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

  • 公司规模:50-150人
  • 公司性质:合资(非欧美)
  • 公司行业: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14-08-20
  • 工作地点:福州
  • 招聘人数:1
  • 职位月薪:面议
  • 职位类别:渠道/分销专员  

职位描述

职位描述:
1、完成公司的产品在福建区域销售目标,制定产品促销方案及执行;
2、制定区域经销商销售政策和工作计划,开发及维护空白市场及网点;
3、对区域内各级经销商的经营活动进行指导服务,帮助经销商对经营目标进行分解,提出完成目标的建议,协助经销商管理经销商业务团队
4、进行区域市场销售网点开拓,搭建立体化销售渠道;
5、收集潜在客户资料,定期对客户档案进行分析、整理,提供销售分析数据;
6、了解区域市场竞品动态,及时反馈市场信息,协助完成区域销售目标;
7、负责区域内销售终端的形象建设;
8、负责区域内年度、月度销售目标的预测。

岗位要求:
1、大专以上学历,市场营销类专业;
2、有三年以上数码、家电、建材、快消等民用消费品行业区域销售经验;
3、具有很强的市场开拓能力计划执行力;
4、具有很强责任心;
5、具有良好的组织、沟通、协调能力;

其他说明:
1、本岗位工作常驻地点:福州或厦门
2、薪资结构:基本工资+考核工资+销售提成

公司介绍

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是在2011年1月在整合、继承、吸收,具有近六十余年悠久历史的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品牌、研发、制造等优质资源基础上,全新成立的致力于影像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位于上海松江,拥有完整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质量检测及产品销售的企业架构。
厚积薄发,研发先行。海鸥组建了上海研究所和深圳研发中心,汇聚了包括众多博士、硕士在内的众多具有多年开发经验的专业人才,涵盖机械、光学、电子硬件、软件系统、图像技术开发等领域,形成了国内颇具实力的数码相机和智能影像研发能力。目前,海鸥已获得八十多个项目的国家专利和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等。
2016年海鸥利用自己掌握影像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3D影像建模设备以3D数据服务平台,相比软件建模和激光扫描建模的方式,海鸥的智能3D影像建模有色彩还原度高、合成3D图像的效率高、模型精度高、可根据环境和合成物体大小调节参数,机动灵活,优化控制等诸多优势。此设备及服务平台的研发成功和建立,极大解决了3D领域,3D数据建模难的大问题。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校园科普教育、医疗卫生、逆向工程(由实物反向建模),VR应用(虚拟商城)、3D博物馆等方面。
目前海鸥已经与中国工艺品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将负责完成中国工艺品交易所数千件工艺品的3D数据模型及3D线上展示,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建了“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VR及3D核心研究室”。
此外,海鸥还着眼于影像定制及行业影像解决方案的研发,用海鸥自主研发的相机控制系统和SDK软件包与行业客户分析系统相结合,完美构成了行业影像分析这一创新产品,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行业影像分析解决方案,如:美容魔镜、养生仪、物流分拣仪、航测、电力巡检仪等等行业。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研发实力最强、生产制造规模最大的自主品牌数码照相机企业,海鸥 肩负“复兴民族相机产业,重振国货经典品牌”的使命,为民族相机产业崛起而不懈努力。


海鸥历史
一个经典品牌,往往起始于一个非凡的使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急需国产的高级单反相机。在工业基础力量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上海照相机厂临急受命,在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级单反相机——上海DF-7型。
1968年,为适应出口的需要,当时的上海牌照相机正式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的美好前景。自此,这只 “海鸥"正式诞生并飞出上海,一度成为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标杆。
1949年5月确认组建海鸥前身,1957年初成立试制小组,并试制德国莱卡(Leica)3B型35mm小型相机。
1958年1月24日全部自制的第一架“上海”牌58-I型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诞生。
1958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落成于延安西路,同年5月时任上海副市长荣毅仁至海鸥视察工作,1958年全年共试制成58-I型、58-II型35mm小型照相机两种,58-III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IV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及S-I型小型曝光表。

60年代-70年代

1960年新产品201型、202型、203型、204型、205型、207型相机相继问世。
1964年首次于广交会上出口300台相机。
1967年DF/f500mm长焦距镜头进行选型设计。同年DF型照相机(由原7型改称为DF型)开始小批量试制。
1968年元旦海鸥相机正式从“上海”牌改名至“海鸥”牌。
1970年东风-20型样机诞生,之后不久推出红旗20型。
1972年李先念副总理指使:“照相机是哪个部门管的?我国的照相机太少,外贸不能满足,国内也很需要,不仅要数量也要质量。
1973年国家计委发文《关于审批照相机工业“四五”规划和1973年计划的意见报告》批准。
1977年初李先念、余秋里、王震三位副总理指导:“相机是人民需要,出口需要,投资又少,揪出‘四人帮’后要大抓”。同年接市轻工业局通知:市工交组和轻工业局决定,将松江扩、迁建的三个厂合并为一个厂,上海照相机厂迁址扩建项目。
1978年原上海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上海照相机五厂合并成立上海照相机总厂。

80年代-90年代

1981年市轻工业局组织对KJ型机械程序快门照相机、4B-2型内藏闪光照相机F数测定仪进行鉴定,同时4B-I型批量投入生产。
1984年市经委副主任李家镐、市工业党委书记黄菊等领导来厂视察,同年日本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初次洽谈。
1986年与日本美能达达成合作,同年组装成功美能达X-300.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视察并亲自题词。
1989年制出DF-300相机
1990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询问海鸥相机销售情况。
1991年与日本美能达签订合同并制造平视取景全自动。
1993年海鸥公司与国家机械工业部合作成立“上海科隆摄影器材中心”。
1994年海鸥与美能达共同出资组建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公司。
1998年美国柯达公司总裁、副总裁一行来海鸥公司参观访问并举行合作洽谈,同年8月第一款数码相机DC-33问世推出。
1999年DF-1宣布停产。
2004年海鸥整机宣布停产,共生产2066万台相机。
2011年,成立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走上品牌复出之路。
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人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数码照相机ck10和cm9成功上市。
2015年,数码照相机ck101和cm9s成功上市。
2016年,海鸥运动相机SeeGo1成功上市。
2016年,海鸥3D数据建模设备VD1000研制成功。
海鸥荣誉

“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是在2011年1月在整合、继承、吸收,具有近六十余年悠久历史的上海照相机总厂的品牌、研发、制造等优质资源基础上,全新成立的致力于影像产品开发、制造、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位于上海松江,拥有完整的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质量检测及产品销售的企业架构。
厚积薄发,研发先行。海鸥组建了上海研究所和深圳研发中心,汇聚了包括众多博士、硕士在内的众多具有多年开发经验的专业人才,涵盖机械、光学、电子硬件、软件系统、图像技术开发等领域,形成了国内颇具实力的数码相机和智能影像研发能力。目前,海鸥已获得八十多个项目的国家专利和独立知识产权的软件著作权等。
2016年海鸥利用自己掌握影像核心技术,研发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3D影像建模设备以3D数据服务平台,相比软件建模和激光扫描建模的方式,海鸥的智能3D影像建模有色彩还原度高、合成3D图像的效率高、模型精度高、可根据环境和合成物体大小调节参数,机动灵活,优化控制等诸多优势。此设备及服务平台的研发成功和建立,极大解决了3D领域,3D数据建模难的大问题。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校园科普教育、医疗卫生、逆向工程(由实物反向建模),VR应用(虚拟商城)、3D博物馆等方面。
目前海鸥已经与中国工艺品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将负责完成中国工艺品交易所数千件工艺品的3D数据模型及3D线上展示,同时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组建了“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VR及3D核心研究室”。
此外,海鸥还着眼于影像定制及行业影像解决方案的研发,用海鸥自主研发的相机控制系统和SDK软件包与行业客户分析系统相结合,完美构成了行业影像分析这一创新产品,目前已经形成完整的行业影像分析解决方案,如:美容魔镜、养生仪、物流分拣仪、航测、电力巡检仪等等行业。
   作为国内历史最悠久、研发实力最强、生产制造规模最大的自主品牌数码照相机企业,海鸥 肩负“复兴民族相机产业,重振国货经典品牌”的使命,为民族相机产业崛起而不懈努力。


海鸥历史
一个经典品牌,往往起始于一个非凡的使命。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的国防、公安、新闻、医疗、科研、体育等领域急需国产的高级单反相机。在工业基础力量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上海照相机厂临急受命,在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级单反相机——上海DF-7型。
1968年,为适应出口的需要,当时的上海牌照相机正式改用海鸥牌注册商标,寓意“飞向世界"的美好前景。自此,这只 “海鸥"正式诞生并飞出上海,一度成为中国照相机工业的标杆。
1949年5月确认组建海鸥前身,1957年初成立试制小组,并试制德国莱卡(Leica)3B型35mm小型相机。
1958年1月24日全部自制的第一架“上海”牌58-I型35mm平视取景照相机诞生。
1958年3月上海照相机厂落成于延安西路,同年5月时任上海副市长荣毅仁至海鸥视察工作,1958年全年共试制成58-I型、58-II型35mm小型照相机两种,58-III型120折叠式照相机、58-IV型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及S-I型小型曝光表。

60年代-70年代

1960年新产品201型、202型、203型、204型、205型、207型相机相继问世。
1964年首次于广交会上出口300台相机。
1967年DF/f500mm长焦距镜头进行选型设计。同年DF型照相机(由原7型改称为DF型)开始小批量试制。
1968年元旦海鸥相机正式从“上海”牌改名至“海鸥”牌。
1970年东风-20型样机诞生,之后不久推出红旗20型。
1972年李先念副总理指使:“照相机是哪个部门管的?我国的照相机太少,外贸不能满足,国内也很需要,不仅要数量也要质量。
1973年国家计委发文《关于审批照相机工业“四五”规划和1973年计划的意见报告》批准。
1977年初李先念、余秋里、王震三位副总理指导:“相机是人民需要,出口需要,投资又少,揪出‘四人帮’后要大抓”。同年接市轻工业局通知:市工交组和轻工业局决定,将松江扩、迁建的三个厂合并为一个厂,上海照相机厂迁址扩建项目。
1978年原上海照相机厂、上海照相机二厂、上海照相机五厂合并成立上海照相机总厂。

80年代-90年代

1981年市轻工业局组织对KJ型机械程序快门照相机、4B-2型内藏闪光照相机F数测定仪进行鉴定,同时4B-I型批量投入生产。
1984年市经委副主任李家镐、市工业党委书记黄菊等领导来厂视察,同年日本美能达照相机株式会社初次洽谈。
1986年与日本美能达达成合作,同年组装成功美能达X-300.
1987年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江泽民视察并亲自题词。
1989年制出DF-300相机
1990年时任总理的朱镕基询问海鸥相机销售情况。
1991年与日本美能达签订合同并制造平视取景全自动。
1993年海鸥公司与国家机械工业部合作成立“上海科隆摄影器材中心”。
1994年海鸥与美能达共同出资组建上海美能达光学仪器公司。
1998年美国柯达公司总裁、副总裁一行来海鸥公司参观访问并举行合作洽谈,同年8月第一款数码相机DC-33问世推出。
1999年DF-1宣布停产。
2004年海鸥整机宣布停产,共生产2066万台相机。
2011年,成立上海海鸥数码照相机有限公司,走上品牌复出之路。
2014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人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数码照相机ck10和cm9成功上市。
2015年,数码照相机ck101和cm9s成功上市。
2016年,海鸥运动相机SeeGo1成功上市。
2016年,海鸥3D数据建模设备VD1000研制成功。
海鸥荣誉

“上海市著名商标”,系“上海市最具价值的著名商标”之一,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产品被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市场免抽检产品”,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鸥牌照相机经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推荐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并列入“上海名牌产品100强”。
”,系“上海市最具价值的著名商标”之一,并经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公司产品被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列为“市场免抽检产品”,海鸥牌单镜头反光照相机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予“中国名牌产品”称号。海鸥牌照相机经上海市名牌产品推荐委员会推荐为“上海市名牌产品”,并列入“上海名牌产品100强”。

联系方式

  • 公司地址:上班地址:上海市松江区明南路288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