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体适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术带头人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 公司规模:50-150人
-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 公司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20-10-14
- 工作地点:上海-杨浦区
- 招聘人数:3人
- 工作经验:在校生/应届生
- 学历要求:博士
- 职位月薪:20-50万/年
- 职位类别:科研管理人员
职位描述
运科学院健康体适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团队共有在职教师5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1名。健康体适能教学团队是上海体育学院第一批***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承担学校《健康体适能评定理论与方法》、《运动处方》和《运动健康管理》等核心课程。团队立足教学与科研齐头并进,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国民体质健康监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适能测评体系构建、全生命周期身体活动与健康、身体活动流行学病以及大数据与体质健康等研究工作。
年龄一般不超过50周岁,高级职称且具有博士学位。在健康体适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取得公认的学术成果。
职能类别:科研管理人员
公司介绍
1952年,我国著名体育教育家、运动解剖学家张汇兰教授在上海体育学院建校之初创建了运动解剖教研室,由此孕育了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产生和发展。1978年成立基础部,1993年成立体育康复系,2002年基础部与体育康复系合并成立运动科学系,2006年更名为运动科学学院至今。
1978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体育界第一批恢复研究生招收院校,1980年,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同年被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重点学科,1986年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专科生,1989年经卫生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又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1993年,获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后调整为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点。2001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运动医学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联合同济大学成立了体育工程研究基地,2012年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2014年运动康复专业获批为“上海市直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学院结合学科优势,面对国家“健康中国”、 “体育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布局,主动撤销运动医学二级学科,设立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并于 2016 年获批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首批获得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之一。
2015年,运动科学学院贯彻执行学校“系办专业”的改革思路,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提升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撤销教研室,整合实验研究平台(“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运动技能研究中心、运动心理研究中心和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上体伤骨科医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SPF级动物实验室),形成“三个学系一个中心”的组织构架,即: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康复学系、运动心理学系以及教学研究实验中心。
2019年,学校新一轮机构调整,运动心理学系独立成立心理学院(筹),撤销运动心理学系,运动科学学院目前下设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康复学系以及教学研究实验中心。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目前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学及康复治疗学三个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工程学(自设)、运动康复学和医学技术四个硕士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工程学(自设)和运动康复学三个博士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学科建设以运动人体科学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形成了以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学为重点的学科构成。学院在学科发展上注重学术交叉融合、学术交流和创新,规范学术作风、加强文化建设,通过科学研究以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科专业的发展以推进科研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组建老中青及研究生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形成特色鲜明、基础深厚的科学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三、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教职工60名,博士学位39名,硕士学位18名。专任教师42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特殊贡献工作者1名,教授18名,副教授17名。
2015年,以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学院两个学系的师资队伍共成立七个教学团队,分别为:①体适能教学团队、②运动生理教学团队、③运动营养教学团队、④运动解剖教学团队、⑤运动防护教学团队、⑥生物力与体育工程教学团队、⑦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教学团队。
四、研究平台
运动科学学院主楼为科研楼,共四层;另有:伤骨科医院、解剖楼、运动健身科学馆、田径馆地下室等。
1.科研楼:包括三个研究中心,办公区,实验教室。一层,运动技能研究中心;二层,运动心理研究中心;三层,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2.伤骨科医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
3.解剖楼:共两层,解剖教学教室,标本展示厅,张汇兰先生像。
4.运动健身科学馆,建设主题是“运动让生命更健康”。一楼为教育展示馆;二楼为体质测试区;三楼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研究区。有高精度能量代谢舱、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试仪、等速肌力测试、三维人体扫描、高速跑台等先进设备。地下室为动物实验室。
5.田径馆地下室:包括高温高湿实验室、低氧实验室、体育工程实验室、应用机械实验室。
五、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高质量的教学,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由陈佩杰教授率领的团队完成的成果《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建立运动康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以陈佩杰教授领衔的“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2015年成功申报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负责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的具体建设工作。
2015年至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5项,地市级项目26项,横向课题42项,研究经费总额达44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2项,软件制品5项;出版图书31本。以***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550余篇,其中SCI/EI/SSCI刊源论文220余篇,重点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CSCD/CSSCI期刊论文19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7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学会级6项。
1978年,上海体育学院成为体育界第一批恢复研究生招收院校,1980年,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成为全国第一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之一,同年被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现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重点学科,1986年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专科生,1989年经卫生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又在国内率先招收体育保健康复专业本科生,学制四年。1993年,获运动生物力学(含运动解剖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后调整为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点。2001年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2003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6年获得运动医学和应用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批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专业,联合同济大学成立了体育工程研究基地,2012年更名为运动康复专业。2014年运动康复专业获批为“上海市直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建设”项目。2015年学院结合学科优势,面对国家“健康中国”、 “体育强国”重大战略需求,适时调整学科布局,主动撤销运动医学二级学科,设立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并于 2016 年获批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我国首批获得医学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之一。
2015年,运动科学学院贯彻执行学校“系办专业”的改革思路,推进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提升二级学院办学活力。撤销教研室,整合实验研究平台(“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运动技能研究中心、运动心理研究中心和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上体伤骨科医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研究中心、SPF级动物实验室),形成“三个学系一个中心”的组织构架,即: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康复学系、运动心理学系以及教学研究实验中心。
2019年,学校新一轮机构调整,运动心理学系独立成立心理学院(筹),撤销运动心理学系,运动科学学院目前下设运动人体科学系、运动康复学系以及教学研究实验中心。
二、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目前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学及康复治疗学三个本科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工程学(自设)、运动康复学和医学技术四个硕士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体育工程学(自设)和运动康复学三个博士专业。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的学科建设以运动人体科学为基础,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现形成了以运动人体科学和运动康复学为重点的学科构成。学院在学科发展上注重学术交叉融合、学术交流和创新,规范学术作风、加强文化建设,通过科学研究以提高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科专业的发展以推进科研水平和创新人才培养,通过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组建老中青及研究生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形成特色鲜明、基础深厚的科学研究方向,并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三、师资力量
学院共有教职工60名,博士学位39名,硕士学位18名。专任教师42名,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国家特殊贡献工作者1名,教授18名,副教授17名。
2015年,以上海市市属高校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为契机,学院两个学系的师资队伍共成立七个教学团队,分别为:①体适能教学团队、②运动生理教学团队、③运动营养教学团队、④运动解剖教学团队、⑤运动防护教学团队、⑥生物力与体育工程教学团队、⑦运动康复和康复治疗教学团队。
四、研究平台
运动科学学院主楼为科研楼,共四层;另有:伤骨科医院、解剖楼、运动健身科学馆、田径馆地下室等。
1.科研楼:包括三个研究中心,办公区,实验教室。一层,运动技能研究中心;二层,运动心理研究中心;三层,运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心。
2.伤骨科医院:运动医学康复中心。
3.解剖楼:共两层,解剖教学教室,标本展示厅,张汇兰先生像。
4.运动健身科学馆,建设主题是“运动让生命更健康”。一楼为教育展示馆;二楼为体质测试区;三楼为运动人体科学的实验研究区。有高精度能量代谢舱、双能X射线骨密度测试仪、等速肌力测试、三维人体扫描、高速跑台等先进设备。地下室为动物实验室。
5.田径馆地下室:包括高温高湿实验室、低氧实验室、体育工程实验室、应用机械实验室。
五、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紧密结合,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了高质量的教学,两者相辅相成。近年来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6项,由陈佩杰教授率领的团队完成的成果《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建立运动康复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获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以陈佩杰教授领衔的“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2015年成功申报入围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负责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的具体建设工作。
2015年至今,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5项,地市级项目26项,横向课题42项,研究经费总额达4400余万元。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2项,软件制品5项;出版图书31本。以***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发表期刊论文550余篇,其中SCI/EI/SSCI刊源论文220余篇,重点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CSCD/CSSCI期刊论文190余篇,北大核心期刊7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项4项,学会级6项。
联系方式
- 公司地址:地址:span恒仁路1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