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切换城市] 上海招聘上海科研人员招聘上海科研管理人员招聘

科研助理--认知神经科学中心

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

  • 公司规模:10000人以上
  •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 公司行业:教育/培训/院校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20-11-03
  • 工作地点:上海-杨浦区
  • 工作经验:招2人
  • 学历要求:11-03发布
  • 语言要求:不限
  • 职位月薪:0.6-1.5万/月
  • 职位类别:科研管理人员

职位描述

1、 负责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科研项目管理;


2、 协助各课题组科研工作,协助完成科研项目申报、运行等工作;


3、 掌握动物实验技术,负责协助各课题组研究人员完成动物手术、动物基因检测等动物实验技术;


4、 平台大型仪器的日常维护及实验操作。



应聘条件:


1,本科及以上学历;


2,生物医学工程,神经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等相关专业领域者优先;


3,具有较强英文读写与交流能力;


4,具有优秀的沟通、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责任心,工作踏实,积极主动。




薪酬福利:


1, 参照复旦大学有关规定提供优厚待遇,包括工资、岗位津贴和绩效;


2, 根据工作经验和能力,具体待遇面议;



投递简历:


cnc_istbi@fudan.edu.cn


邮件标题注明:姓名+毕业院校+应聘职位+信息来源



申请信息包括:


1, 个人详细简历(学习经历、工作经历、承担项目经验等)


2, 最高学历、证书证明;


3, 初选合格后,会安排面试;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与技术研究院——认知神经科学中心介绍


中心概况:


认知神经科学中心将从分子、神经元到神经环路,在不同尺度下研究人类智能的编码模式,阐明认知活动的大脑机制。结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生理心理学、神经解剖学、神经影像学、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从感觉、知觉、注意、动机,到决策判断、学习记忆、情绪情感、思维意识等领域的研究,解析认知过程的不同阶段和大脑运作的基本机制。最终利用计算神经网络形态模型,拟合多模态大脑数据,仿真大脑的部分认知功能,并建立全脑尺度神经动力学行为特征与疾病的关系,结合心理分析和神经技术的手段对疾病进行干预和诊疗,达到从基础科学到应用科学的转化。实现融合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前沿交叉研究。



研究方向:


方向一:认知功能的分子细胞机制和神经环路编码


认知功能的的跨尺度机制研究包括分子细胞机制和神经环路编码研究。在微观尺度上,采用电生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在特定认知活动下,研究神经元中突触的成熟度、可塑性和连接性等相关结构及功能机制,并检测相关分子信号通路和生化药理调控;在介观尺度上,采用神经活动在体实时动态成像和功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等技术,标记参与特定认知功能的神经元及相关脑区,并描绘特定智能活动形成的脑区间突触投射及神经环路,从而阐明认知过程中的参与脑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信息处理机制;在宏观尺度上,建立动物行为的生理及病理模型,研究从感觉、知觉、注意、动机,到决策判断、学习记忆、情绪情感、思维意识等行为中神经元集群的编码模式,对大脑的认知过程原理进行阐释。


方向二:认知功能的计算建模


基于神经元的生物物理模型,构建多尺度脑网络模型,研究多尺度耦合过程中的神经决策机制,进而探究一些高级认知功能背后的大脑运作基本机制,逐步实现认识脑的工作机理;集成多尺度数据,估计超大规模神经元网络的参数模型,构建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脑调控网络,并研究其静态结构表征、实时工作机制和动态属性,同时结合随机耦合计算神经形态模拟,仿真大脑的部分认知功能。进而利用计算神经网络形态模型,结合多模态大脑数据,建立全脑尺度神经动力学行为特征与疾病的关系,并通过定量计算来模拟情感障碍和认知缺陷相关疾病,再结合心理分析和神经技术的手段对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


方向三:神经与精神疾病认知功能研究及其调控治疗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血管病、自闭症以及抑郁症等神经与精神疾病建立完善的大型疾病队列和生物样本库,从病理生理影像的行为特征寻找早期诊断标志物,并创建认知相关脑疾病大数据综合分析技术,实现脑疾病多维度数据分析。建立分子影像学、功能影像学和遗传影像学相结合的多模态影像学人工智能分析模型,从而实现脑疾病精准诊断。进一步开展基于神经与精神疾病认知功能相关神经环路的化学及物理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为脑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实验平台:


1、 认知行为学平台


2、 认知神经环路机制研究平台


3、 微观神经机制研究平台

4、基础实验平台

职能类别:科研管理人员

公司介绍

  “引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是复旦大学在十三.五期间提出的科技发展战略方针。2015年3月,为更好践行这一使命,切实推动“智能科学与技术”新兴学科发展和前沿技术培育,服务国家智能产业发展需求和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复旦大学成立了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作为复旦大学跨学科国际化研究中心的先行者和试验田,研究院以复旦大学雄厚的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信息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基础,以计算神经科学为桥梁,交叉融合、聚力创新,开展大脑机制解析、类脑智能算法、新药智能研发、脑疾病智能诊疗、通用智能等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研究院拥有“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同时在建七个中心两个平台,包括认知神经科学中心、生物医学大数据中心、计算系统生物学中心、神经与智能工程中心、生物医学影像中心、类脑智能芯片系统中心、类脑智能转化与合作中心等七个中心。作为“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的核心建设内容,在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重大战略和教育部双一流建设规划的支持下,研究院目前建有张江国际脑影像中心和张江国际脑库两个重大实验技术平台,致力于在中国上海建成世界最先进的影像研究平台和国际***的全维度脑科学数据库平台,为集聚高水平人才、开展脑与类脑国际前沿研究提供支撑。
  研究院拥有一支学养深厚、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的跨学科国际化研究团队,其中教授/研究员21名,包括2014年Brain奖(神经科学***奖项)获得者Trevor Robbins等英国皇家学会会士、美国科学院院士等国外院士4名、“长江特聘教授”2名、国家“973”计划及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8名以及一大批优秀的海外青年研究员、工程技术人员等60多名。
  研究院积极发起和参与国际科学合作计划,目前已与包括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等20余所国际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研究伙伴关系;同时,吸引了全球130多位脑与类脑研究著名国际学者参与各个层次的研究合作计划和项目。研究院建立了“复旦大学类脑研究院科大智能机器人国际交流基金”,用于支持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国际交流学生。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共建了“复旦-KCL群体神经科学中心”,由Trevor Robbins教授作为负责人筹建“认知神经科学中心”。2018年1月,研究院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联合申请的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计算神经科学与类脑智能”111创新引智基地获批成立,建立了从青年科研工作者、顶尖科学家团队、国际合作平台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多层级国际合作模式。
  研究院探索打通科技与产业全链条创新合作机制,通过与10多个企业、30多家医院建立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联合研究项目与课题等方式,充分发挥高校培养和储备高端人才、发现和培育前沿技术的综合优势,推动产学研医用源头创新与合作。
  2018年,研究院拟领衔承担上海市全球科创中心8.4亿级重大专项“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以此为契机,研究院将通过探索科研与管理机制创新、推动基础条件建设、招聘和引进优秀科研人才、开展国际高水平学术合作交流等工作,致力于创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和研究条件,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与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中心!

    如需了解更多,请登录研究院网站:*************************/zh/home/

联系方式

  • Email:dai@fudan.edu.cn
  • 公司地址:地址:span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