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开发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公司规模:150-500人
-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 公司行业:学术/科研
职位信息
- 发布日期:2019-11-28
- 工作地点:重庆-北碚区
- 招聘人数:2人
- 工作经验:3-4年经验
- 学历要求:本科
- 职位月薪:0.8-1万/月
- 职位类别:软件工程师 软件测试
职位描述
1、负责项目的测试工作,参与测试策略设计、测试用例编写
2、负责公司产品的部署,负责接口测试环境、框架、平台的搭建、维护以及完成接口测试
3、设计及开发测试脚本及专有测试工具,推进接口自动化测试
4、能够制定性能测试计划或测试方案制订,完成性能测试脚本设计、开发以及优化,执行脚本和过程监控
5、能对性能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准确定位性能瓶颈并编写测试报告。
技能要求:
1、必须具备接口测试实际操作经验,能处理加密接口请求,熟悉业界通用的测试自动化工具或平台
2、精通Loadrunner或Jmeter并了解其他主流性能测试工具,有丰富的http,web service, restful,socket协议实际工作经验
3、至少掌握Java、Shell、Python,Ruby、Perl等其中一项脚本语言,有较强的编程能力
4、熟悉Nginx、Apache、Linux、OSI等网络协议,以及Java中间件应用
5、熟悉数据库Mysql等,能够针对数据库性能瓶颈进行定位。
公司介绍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重庆研究院”)是中国科学院、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的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2011年3月开始筹建,2012年7月26日,正式获得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2014年10月9日,重庆研究院通过三方验收,正式成立。
重庆研究院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下设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三峡生态环境3个研究所。截至2019年3月,重庆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3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名、国家杰青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专家1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2人、中科院“西部之光”入选者39人,重庆市百人计划等各类优秀人才20余人。
目前,重庆研究院围绕“绿色三峡”、“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与应用”三个重大突破,以及“零误差计算理论及应用”、“大规模自适应智能视觉分析系统”、“精准医疗关键技术与装备”、“基于机器工人与工业大数据的绿色智能制造系统”四个重点培育方向,组织实施了系列科研项目,突破了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3D打印技术、超滤膜材料工业化生产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建成了全球首条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实现量产,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共同研制完成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研成果落地。截至2017年6月,重庆研究院下属各级全资、控股、参股企业23家。成功创建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重庆市大足区、江北区、高新区等合作,建设大足环保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在石墨烯、人脸识别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点产业化成果,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在银行、安保系统开展推广应用。
重庆研究院设立学术委员会和战略咨询委员会,下设电子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技术、三峡生态环境3个研究所。截至2019年3月,重庆研究院共有在职职工3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3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名、国家杰青1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863专家1人,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2人、中科院“西部之光”入选者39人,重庆市百人计划等各类优秀人才20余人。
目前,重庆研究院围绕“绿色三峡”、“3D打印技术”、“石墨烯材料与应用”三个重大突破,以及“零误差计算理论及应用”、“大规模自适应智能视觉分析系统”、“精准医疗关键技术与装备”、“基于机器工人与工业大数据的绿色智能制造系统”四个重点培育方向,组织实施了系列科研项目,突破了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智能人脸识别系统、3D打印技术、超滤膜材料工业化生产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大面积单层石墨烯薄膜,建成了全球首条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实现量产,与中科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共同研制完成国内首台空间3D打印机。
开展形式多样的成果转移转化,加快科研成果落地。截至2017年6月,重庆研究院下属各级全资、控股、参股企业23家。成功创建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与重庆市大足区、江北区、高新区等合作,建设大足环保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园、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在石墨烯、人脸识别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点产业化成果,自主研发的人脸识别验证系统,在银行、安保系统开展推广应用。
联系方式
- 公司地址:地址:span两江新区水土方正大道266号